節氣,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,把一年劃分成「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」,利用它們的特性來區分寒暑、乾溼等物候氣候變化,作為農事的參考。
2016 年 11 月 30 日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(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)。
時至今日,雖然產業型態已大幅改變,不再以農業為主,節氣仍然充滿參考意義。每個節氣都隱含某些細膩的象徵,彷彿是種對生活意義的重點提示,提醒自己,記得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美好的風景;記得在時間這畝田上,耕耘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