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文心(5)?‍??‍?

九一八東北事變」可說是一場影響深遠的關鍵大事。周枚叔在第一章感嘆「中學國文沒有適當的課本」,沒想到原本不利於學習的教材與環境,在「九一八東北事變」發生後,其靈活、彈性、因時制宜的一面反而就此凸顯出來,成了優勢。

張大文、周樂華、朱志青、湯慧修、周錦華五人組織抗日宣傳科,編輯《抗日週刊》,展開一連串的學生運動。起先周樂華的同學胡復初提議號召社會大眾「抵制日貨」(和近來常見的網路動員頗有幾分類似),然而胡復初的提議為什麼並未出現在湯慧修後來起草的稿子裡呢?

因為王仰之先生提醒他們:「情意與知識,雖方面不同,實是彼此關聯的。情意如不經知識的駕馭,就成了盲目的東西。

王仰之先生的提醒其來有自,儘管他已經讀了不少諸如《中國外交史》、《國際現勢》、《日本研究》、《約章成案覽》、《帝國主義》之類的書籍,都尚且謙稱「我們對於東北事變,知的方面還缺乏(明確的知識)」,剛升上中學的學生們能理解的範圍又比他們的老師更少,王仰之先生不希望學生在討論出具體可行的因應策略前,憑藉衝動仿效外頭張貼標語者,寫一堆理盲又濫情的東西。

所謂的學生運動,套句王仰之先生和周樂華的話來說,就是「只能用文字去抗敵」,這是王仰之先生覺得無奈而周樂華覺得慚愧的地方。他們若是生在今日,可能會更慚愧、更無奈,但也有可能產生全然不同於以往的感受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