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查了一下,蘆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,新渡戶稻造先生去世於1933年。
《武士道》出版於1899年,距離馬關條約簽訂、臺灣民主國滅亡已過四年。
蘆溝橋事變發生後,同年八月,日本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,臺灣部分抗日青年選擇前往華北加入中國共產黨,部分選擇前往華南加入中國國民黨。
面對戰爭,同一地區的人民,做了不一樣的決定,到底誰是忠誠的,誰又是不忠誠的呢?
新渡戶稻造先生未曾親歷皇民化運動,所以《武士道》無法針對此事提出篤定的答案。我不曉得如果新渡戶稻造先生能活得更久一點,會不會改寫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內容,比如第五章結尾(「基督徒在歐洲令人憎惡的戰火中,以愛的旋律和信件喚醒憐憫心,日本人也是如此。溫柔情感的教化培養出體諒其他受難者的心意。由尊重他人感受而來的謙遜與殷勤,是禮節的根本。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