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韋應物要稱長女為「楊氏女」呢?因為她已經嫁給大理評事楊凌了。詩中的「行」,指的就是出嫁遠行。
韋應物倒不擔心女兒婚後會不會懷不上子嗣、和丈夫會不會爭執,他比較煩惱她「事姑」能不能順遂,因為韋夫人早在唐代宗大曆十一年去世,此後韋應物未再續絃,作為一個父親,婆媳之間的相處經驗是他所陌生的,有些幽微的部分他未必能掌握得比妻子熟練,所以很難向女兒傳授。
除了婆婆,還有妯娌關係得面對。
從「幼為長所育」、「貧儉誠所尚」可知,韋應物的家庭生活是相當單純的。如果講究門當戶對的話,楊家是「令門」,韋家自然也是「令門」,可是每個「令門」都有其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和規矩,此「令門」養大的孩子,能適應彼「令門」的風格嗎?
恐怕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相處,才看得出端倪。
韋應物的長女肯定不是性格嬌縱欠管教的女子(否則韋應物還巴不得儘快把她送出家門呢),他告誡她「孝恭遵婦道,容止順其猷」,是要她「順」楊家的「猷」。依循原生家庭的舉止標準不難,迅速適應對方家庭的舉止標準以便融入對方家庭,需要非常努力。
就算女婿是晚輩,基於尊重,韋應物將來也不便頻繁探問狀況,回家看見次女,想起幾年後就輪到她出嫁,又要再煩惱一次同樣的事,不禁「臨感忽難收」、「零淚緣纓流」。
當今許多反古的論點都說古代傳統社會長輩愛催婚,可是我怎麼覺得寫下「對此結中腸,義往難復留」的韋應物,根本沒有積極催婚的意思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