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首詩-元結<賊退示官吏>

敢大方自稱「浪士」、「漫郎」、「贅叟」,元結也算是個性情中人呢。

<賊退示官吏>的「」,性質有點類似啟發,雖然字面上用了「」這個名稱,但是只要把全詩讀完,不難發現,元結是借用「」這個概念,來討論何謂忠義,並不是真的要把「山夷」、「」的標籤貼在誰的身上。

元結在詩的前半部很坦率地表明自己「山林二十年」,而且那段庶民生活還蠻愜意的,可以睡到自然醒(「日晏猶得眠」),即便不出仕為國家服務也無所謂,因為「昔年逢太平」。

昔年逢太平」其實是很含蓄的說法,天下要太平,靠的是許多人才的努力,人才之所以有發揮長處的機會,在於君主尊重他們的才華,依據他們的專長,安排到合適的部門任職。從官吏的工作情況,可以窺見君王的用人能力和風格。

忽然遭世變」當然也是含蓄的說法,「世變」應該有跡可循,「忽然」輪到元結這個本來過著「山林二十年」生活的庶民出仕。從「數年親戎旃」可知,社會動亂了好一陣子,一定是先從朝廷內部開始亂起的。

元結出任道州(前江華郡)剌史的時候,安史之亂剛結束不久,朝廷又在本來的稅目上額外增加其他苛捐雜稅,由於「今彼徵斂者,迫之如火煎」,時常引發民亂。

元結注意到,會有「賊退」、「此州獨見全」的現象,絕非自己的功勞,而是因為轄區實在太窮困了,慘到連入侵者都心生惻隱,主動離開。如此窮困的地方,朝廷不減稅紓困已經說不過去了,居然強行加稅,當真以為現在還是太平盛世嗎?

那些執行政策者在想什麼,元結大致猜得到:「以作時世賢」。

問題是,為了業績「將王命」,把百姓逼到「絕人命」,這種包裹著暴力的忠誠是「」,還是「」呢?

元結在詩的收尾處也很清楚地表明了他拒絕當一個「徵斂者」,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以庶民身分度日,大不了「委符節」,再回到山林去。

不受官位陞降要脅的官吏,才是能夠把國家治好的良官。當然,元結的仕途也相當幸運,一路上沒有遇到奇怪的上司和同事,討厭他堅持的原則,刻意惡整他。唐代後期還有此般光景,猶如奇蹟啊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