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首詩約莫完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,當時與岑參同行的好友除了高適、薛據、儲光羲,還有杜甫。
為了紀念此行,大家各自作了一首詩,高適的題目是<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>,杜甫、儲光羲的題目是<同諸公登慈恩寺塔>。
至於薛據,目前網路上找不到他寫的部分。
讀完高適、杜甫、儲光羲、岑參寫的慈恩寺遊記詩,相較之下,我覺得岑參<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>裡的「四角礙白日,七層摩蒼穹」這兩句格外突出。把「礙」和「摩」兩個動詞拿來搭配靜態的塔頂和塔身,是挺新奇的用法。我們已經知道「浮圖」很高大,但是透過岑參筆下特殊的視覺體驗,更能幫助我們換個角度,從細節處想像「浮圖」有多高大。
雖然「四角礙白日,七層摩蒼穹」並非什麼經典名句,不過能像那樣把「礙」這個字的正面性質展現出來,實在少見。
寫下「誓將掛冠去,覺道資無窮」的岑參,真的就此「掛冠去」了嗎?當然沒有,計畫趕不上變化,岑參若是歸隱成功,詩壇上可能就會多一位山水田園詩人,少一位邊塞詩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