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首詩-杜甫<夢李白其一>

剛剛我一直在思索,這首詩倒數兩句「水深波浪闊,無使蛟龍得」的「蛟龍」,指的究竟是誰? 

安史之亂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。天寶十五年六月,唐玄宗出逃至成都,太子李亨(後來的唐肅宗)遂在同年七月自行即位。

李白擔任永王李璘的幕僚,差不多是唐肅宗登基五個月後的事。

唐玄宗出逃,已經有點禪位的意思,太子即位穩定政局,看起來也沒什麼大問題,除非這當中存在什麼變數,才會讓永王認為值得冒險一搏。

我猜永王或許想仿效伯父寧王李憲讓位給唐玄宗的例子,看看能否因平亂有功而取代儲君的位置,沒想到哥哥居然選在安史之亂平定前,早一步登基了。

就算唐玄宗曾下詔令永王鎮守江陵,永王藉此理由來政變勤王,仍舊缺乏正當性。唐玄宗已經失去民心,要勤王也是替唐肅宗鞏固政權,而不是替唐玄宗。

唐玄宗是怎樣的君王,李白並非渾然不知,也拒絕了永王兩次,但是永王很有可能以平定安史之亂替唐肅宗勤王的名義,三度邀請李白加入,李白因此被打動,生起報效國家之感。

然而唐玄宗和永王都不是真正惜才之人,<永王東巡歌>大概是應酬之作,不見得是李白主動寫成的。細看<永王東巡歌>,風格和<清平調>如出一轍,尤其是「祖龍浮海不成橋,漢武尋陽空射蛟」這兩句,對朝廷而言,是極其不祥的比喻,難怪李白會被流放為「逐客」了。

杜甫非常擔心李白的安危,死了固然很糟,活在「瘴癘地」,萬一病了,也好不到哪裡去。像通曉杜甫懸念般,李白總算現身在他的夢中,卻又使他疑慮加重,深怕李白果然遭逢不測。

永王最終巧合地亡於箭傷,從宗法的角度看,唐玄宗和永王都算是「蛟龍」。「水深波浪闊,無使蛟龍得」,杜甫寫這兩句,彷彿是要與李白共勉,政壇多舛,別再替不適格的人賣命了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