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首詩從「男兒事長征」至「鬚如蝟毛磔」都是五言一句,節奏比較輕快。到了「黄雲隴底白雲飛」突現轉折,變成七言一句,前兩句(「黄雲隴底白雲飛,未得報恩不得歸」)句尾收平聲。從「遼東少婦年十五」開始,又出現一個小轉折,後四句(「遼東少婦年十五,慣彈琵琶解歌舞,今為羌笛出塞,使我三軍淚如雨」)句尾全部轉為仄聲。
這在《唐詩三百首》並不常見,類似的變奏方式我曾在某些R&B歌曲中聽過,同樣也不常見。
「男兒」年輕時所接受的訓練、喜好的生活型態都和文生不同,他在乎武術是否進步,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卻鮮少關注,因此他敢輕易冒險較勁(「賭勝馬蹄下」),也敢輕易許諾(「未得報恩不得歸」)。
那時的「男兒」血氣方剛,可能是週遭環境給了他一種勇者應該奮不顧身的感覺,他不認為「殺人」(戰爭)有什麼問題,甚至習慣追求剌激,把「出塞」當遊戲,直到「遼東少婦」吹起「羌笛」。
由「慣彈琵琶解歌舞」可知,「遼東少婦」平日經常提供娛樂服務,「男兒」和同袍之前也認識她,他們跟「遼東少婦」的關係還稱不上友情,但是今天情況有所不同。「遼東少婦」為何棄歌舞琵琶選羌笛呢?
大家都心知肚明:這次說不定是最後一次見面了。
來不及更進一步情感交流,就要向對方告別,即便最鐵石心腸的人也受不了此番衝突與矛盾,差點棄戰,然而身不由己,終究無法棄戰。
當「男兒」動身出發,心態已經不如往昔篤定。
我想起電影版<色.戒>有一段是小說版沒寫的:王佳芝唱<天涯歌女>給易先生聽,易先生動情,落下淚來。<天涯歌女>之於易先生,大概就像「羌笛」之於「男兒」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