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讀到一九八一年上映的電影《聚酯纖維》(Polyster)下檔後,「氣味戲劇也跟著離開電影界」,覺得困惑:為什麼《聚酯纖維》會失敗?
莫非這部片設計得很差勁?
其實《聚酯纖維》的創意發想在二十世紀算是很吸引人的:「《聚酯纖維》片中運用的『氣味戲劇』(odorama)技術,是觀眾進入電影院時發送給他們的刮刮樂編號卡,指示觀眾在螢幕角落出現編號時,才能刮開對應編號的圓圈。卡片同時附註的警語是『接獲影片指示之前,請勿刮開圓圈』。」
起先我一直朝卡片氣味過於平凡無奇與失真的方向思考,持續往下讀以後終於恍然大悟,明白卡片上為何要加註警語了。
因為作者告訴我們,包裹在刮刮卡裡面的,是垃圾和臭襪子的氣味……
假設當初《聚酯纖維》拍成浪漫奇幻片,調製某些特殊的香氛搭配片中千年罕見的珍稀花朵畫面,效果應該會很棒,偏偏弄出一場猶如愚人節玩笑的氣味體驗,難怪會失敗。回顧前幾章氣味連結記憶和情緒的概念,充分呼應第八章這個「實驗」,對觀眾而言,《聚酯纖維》的刮刮卡根本不能稱之為娛樂,說是懲罰還比較貼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