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這段話堪稱全章精髓:「只有懦弱和狂傲的人,才會在不適宜的場所揮舞他的武器。一個沉著鎮靜的武士,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用刀,而這種時機鮮少到來。」
由此可知,儘管武士道是戰爭下的產物,然而一個真正的武士,骨子裡卻是反戰的。
對於新渡戶稻造先生在第十三章結尾,承認「非常可惜的是,如此崇高的理想(和平)全留給僧侶和道德家去讚揚、傳頌,而武士卻成為了實踐與推崇戰爭的角色」,我也有同感。
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,為什麼會變成這樣?
根據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的說法,軍國主義指的是「一種以軍事領導政治,以武德為立國基礎的思想、制度、政策。其對內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和壓迫,並進行軍事獨裁統治;對外則肆意掠奪、擴張勢力範圍、主動挑起戰爭,以併吞鄰國。」
難道正如我之前讀第十章時所猜測的,某些人蓄意淡化文學和哲學的重要性,以便對大眾進行思考上的控制,推崇積極參戰為最大的……美德?
那些「懦弱和狂傲的人」若是如此,未免太像邪教教主了,背後動機非但缺乏「武德」,還連帶拖累了武士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