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很喜歡「翫」這個字,記得清代張潮曾在《幽夢影》用觀月體驗比喻人生不同階段的讀書境界:「少年讀書,如隙中窺月;中年讀書,如庭中望月;老年讀書,如臺上玩月;皆以閱歷之淺深,為所得之淺深耳。」
「庭中望月」和「臺上玩月」,差別在哪裡呢?
差別在「望月」的時候,視線只聚焦在夜空中的月亮;「玩月」的時候,除了欣賞月亮本體,還會進一步觀察月光與附近景物的互動關係,就像<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>描述的那樣。
王昌齡與王維不約而同把「澹」、「漾」、「澄」、「清」放入詩中,王昌齡用這些字描寫月光,王維則是用這些字來描寫川水。
崔輔國被捲入王鉷案是唐玄宗天寶十一年的事,那陣子王昌齡也經常被貶斥,理由是「不護細行」。
我覺得王昌齡筆下的月亮有一種特別乾淨的氣質,無論接觸過多少事物,仍能維持皎潔,不沾染、不留連。到底王昌齡是怎麼個「不護細行」?真令人好奇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