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在詩中插入一大段「玉京群帝集北斗,或騎麒麟翳鳳凰。芙蓉旌旗煙霧落,影動倒景搖瀟湘。星宮之君醉瓊漿,羽人稀少不在旁。」究竟想表達什麼?
杜甫聽說張良追隨的「赤松子」因服食水玉而長壽成仙。張良之所以有「國家成敗吾豈敢」這樣的矛盾感受,在於他的故國為「韓」。張良輔佐劉邦建立全新的一統政權,從漢政權的角度來看,張良堪稱開「國」功臣;從韓政權的角度來看,宰相之子張良的立場卻顯得格外尷尬:一統狀態的秦政權就算被一統狀態的漢政權取代,「韓」終究還是永遠消失的故「國」,而他本來是懷抱復國之心的。
劉邦雖然和張良合作抗秦,但是劉邦並沒有張良那番複雜的情懷,他們註定難以形成相知相惜的君臣關係。根據《史記.留侯世家》記載,「留侯從入關。留侯性多病,即道引不食穀,杜門不出歲餘。」由此可見,定都長安的時候,張良的健康狀況始終不太好(「神慘傷」)。
健康狀況未及調養完全,張良又夾在劉邦和呂后家族之間。根據《史記.留侯世家》記載,張良幾次被迫抱病聽命於呂后和建成侯,比如:「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,曰:『君常為上謀臣,今上欲易太子,君安得高枕而臥乎?』」、「會高帝崩,呂后德留侯,乃彊食之,曰:『人生一世間,如白駒過隙,何至自苦如此乎!』留侯不得已,彊聽而食。」
不能所心所欲拒絕介入太子人選爭議,勉強介入後又因此被迫接受「德」政,不能隨心所欲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養生方式,依杜甫看來,如果張良當初被完全閒置於留縣,或許還有機會脫胎換骨,獲得「壽昌」,我猜杜甫是要藉此告訴韓諫議:人間「玉堂」畢竟不比天上「玉京」逍遙,宫廷生態不是人人都待得了的,尤其是「諫議」,工作性質更是吃力不討好。
為太多身不由己之事煩惱,有損身心健康,杜甫和張良的「病」,可能是一種頹老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