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讀了一下封常清託監門將軍呈予唐玄宗的<封常清謝死表聞>,當中有幾句頗具深意:「臣自城陷已來,前後三度遣使奉表,具述赤心,竟不蒙引對。臣之此來,非求苟活,實欲陳社稷之計,破虎狼之謀。冀拜首闕庭,吐心陛下,論逆胡之兵勢,陳討捍之別謀。酬萬死之恩,以報一生之寵。豈料長安日遠,謁見無由。」
通篇讀下來,我覺得有點困惑:「陳社稷之計,破虎狼之謀」的「社稷之計」到底是什麼呢?
封常清先前三次主動奉表獻策都未能獲得唐玄宗重視,當時他應該已經隱約察覺唐玄宗「輕此賊」,但是他全然確定的「賊」似乎只有安祿山陣營,其實替他遞送文件的監門將軍也不可靠,那位監門將軍後來甚至讓潼關洞開,間接使長安失守,我猜<封常清謝死表聞>可能四度被攔截。封常清大概開始懷疑有人暗中向敵方通風報信,他不願本來打算和唐玄宗密談的內容又外洩變成敵方的教戰守則,所以才沒把「社稷之計」具體寫出來吧。
除了出師西征的封常清,安祿山和永王李琰也都對外宣稱自己是為了「勤王」而動武。孰正孰亂,君王自己都弄糊塗了,誰還能保證不錯估情勢呢?
如此說來,單調地以戰果勝敗、君王立場論斷是非善惡與功過,簡直就是一件超級危險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