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一章前面,還有一篇兩頁左右的楔子,對照楔子和第一章的內容,可以找出幾個值得留意的伏筆。
蔡崇仁提及他在台北工作了「半年」,這個「半年」乍看沒什麼特別的,它背後的涵意要到第十章才會變得比較明顯。
當蔡崇仁在車站等車時,腦海浮現的三個回憶片段,分別和方荃、林明菁、李柏森有關,這三件事最令他印象深刻。不知道是不是巧合,蔡崇仁與三人當初討論的「存在」、「善良」、「瘋狂」,竟莫名地呼應他們日後即將面臨的人生挑戰。
至於蔡崇仁,「期望」大概就是迄今為止持續與他糾結著的人生挑戰吧。
第一章末頁,蔡崇仁坦承「我總覺得背負著某些東西在過日子,那些東西很沉很重。最沉的,大概是一種叫做期望的東西,通常是別人給的。然後是道德。不過在學校時,道德很重,出社會後,道德就變輕了。它們總是壓著我的肩,控制我的心,堵住我的口。」
已經讀過《檞寄生》再回頭讀這一段,便能明白蔡崇仁的心究竟怎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