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杜甫的<佳人>,使我想起白居易的<琵琶行>。兩位女子出身各異,卻同樣企盼有人可以傾聽她們訴說心事。
杜甫在偏僻的地方看見的落單女子,舉止容貌並不像一般農婦,手上採的柏枝比摘的花還多,這讓他感到好奇,於是趨前關心一下。
「天寒翠袖薄」大概是話題的開端,「佳人」停下原本摘花採柏枝的動作,起身應答。「佳人」說話時,背後的竹林襯著她的身影,感覺就像她倚靠著那片竹林似的。
然而現在可供「佳人」依靠的人,恐怕比竹林裡的竹子還少。「關中昔喪亂」的「喪亂」,應該是安史之亂。儘管「佳人」在動亂時失去了娘家家人,至少她還有夫家可依靠,然而,熬得過安史之亂,卻熬不過「世情」、「萬事」的變化多端。
「新人」進入「佳人」的家庭,掀起另一波動盪。「佳人」和丈夫的親事,是長輩們基於門當戶對的前提所安排的。早期父兄尚在,丈夫不敢造次,時日一久,「佳人」與丈夫的關係逐漸發生變化,丈夫性格中「輕薄」的部分遂展露無遺。
我猜「佳人」形容丈夫「輕薄」,可能不光是指丈夫納妾這件事。綜觀全詩,「佳人」未曾提及子嗣,或許是夭折了,或許從來沒有懷上,如果丈夫納妾是為了替家裡添丁,「佳人」不至於把它解讀為對自己的不尊重,顯然丈夫還做出其他更過份的行為。然而「佳人」只淡淡地以「但見新人笑,那聞舊人哭」描述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的生活。
「佳人」的丈夫自行挑選的、與其合得來的女子,是比較活潑、比較注重打扮的類型,「佳人」不想和她競爭,於是離開了那個家。為什麼搬到如此偏僻的地方居住呢?因為「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濁」,離大自然越遠、離人群越近,就越難保持初心。即便衣食不如從前,「佳人」仍不願為圖物質享受而出賣自己,頂多放棄再也用不著的首飾而已。「侍婢」回來,證明「佳人」並不是乏人照料,她們相依為命,沒有血緣關係卻猶如姐妹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「佳人」雖然是「良家子」,來自貴人家,反倒不熱衷於追求香車華服,珠飾沒了也不會特別想用花朵來代替,這可能就是她的天性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