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五首詩(partone)-王維<桃源行>

我讀<桃源行>時,一直感到好奇:王維為什麼要在陶淵明已經寫了一首<桃花源詩>的情況下,還要用詩的形式,重述陶淵明<桃花源記>的情節?

或者,換個角度思考,為什麼陶淵明要用兩種不同的方式,說同一個故事?

於是我試著細讀了一下<桃源詩>(「嬴氏亂天紀,賢者避其世。黃綺之商山,伊人亦云逝。往跡浸復湮,來徑遂蕪廢。相命肆農耕,日入從所憩。桑竹垂餘蔭,菽稷隨時藝;春蠶收長絲,秋熟靡王稅。荒路曖交通,雞犬互鳴吠。俎豆猶古法,衣裳無新制。童孺縱行歌,班白歡遊詣。草榮識節和,木衰知風厲。雖無紀曆志,四時自成歲。怡然有餘樂,於何勞智慧?奇蹤隱五百,一朝敞神界。淳薄既異源,旋復還幽蔽。借問遊方士,焉測塵囂外。願言躡清風,高舉尋吾契。」),發現幾處特別的部分。

陶淵明一開始便明白指出秦始皇「亂天紀」這個概念,接著又提到「賢者」避亂,像是替<桃花源記>下了更清晰的註腳,表示這些「賢者」之所以賢,在於他們「相命肆農耕,日入從所憩」並不是消極、不得已,而是因為真心喜歡悠閒地順應自然運行的律動(「天紀」)過活,世間那些過度燒腦勞心,看似文明實則扭曲的政治秩序,在他們看來,完全是多餘的。

陶淵明從<桃源詩>拋出一個不同於官方主流成功學的見解,挑戰傳統認為讀書的目標就是要入朝經世致用、入朝為官者一定就是政府經由層層把關篩選而來的菁英等論調,他告訴大家,不要小看民間人士,搞不好當中有很多隱藏版的高手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