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首詩-杜甫<望岳>

<望岳>的「」,指的是東岳泰山,也就是第一句「岱宗夫如何」裡的「岱宗」。

春秋時代位處齊國和魯國交界的泰山,也是公認的君王上承天命之地,不過齊桓公和魯國大夫季孫氏縱使治權在握,離泰山又近,仍無法藉封禪泰山之舉為自己的治權取得合理性。齊國和魯國滅亡已久,泰山卻青翠依舊,彷彿長期以來都像這樣,超然地見證每位政治領導者的起落更迭。

杜甫用了「」這個字,表達對大自然的敬意。曾造訪泰山的世間菁英很多,他們前往泰山,相信與泰山本身具備的靈性互動,可以使自己和泰山相得益彰,形成很好的磁場,彷彿最「神秀」的人事物都被大自然吸引過來齊聚似的。

陰陽割昏曉」、「盪胸生層雲」、「決眥入歸鳥」都是在形容泰山高度極高。泰山儼然在陽光和陰影之間劃開一道界線,從地面往天上看去,「歸鳥」比較近而「層雲」比較遠;站在山頂平視前方,反而是「層雲」比較近而「歸鳥」比較遠了。

君王造訪泰山,可能有其強烈的政治目的,杜甫推薦泰山、勉勵自己登頂的理由卻非常單純,他想站在一個很高很高的地方,像泰山那樣,以超然的態度俯瞰山巒。

<望岳>完成於開元二十四年,距離安史之亂還有將近二十年。唐玄宗是唐代最後一位到泰山行封禪之禮的君王,開元時期的唐玄宗確實勤於治國,稱得上是位明君。杜甫當年還沒進官場,寫的詩頗有幾分李白的氣質,想不到後來聞名於世的,竟然是他那些意境沒那麼超然的社會寫實詩。

唐玄宗變了,杜甫也變了,朝廷附近的磁場,果然不容小覷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